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上海金山区最好玩的地方(上海金山4大古镇你去过几个)

  • 旅游
  • 2022-09-10 08:56:01
  • 1741

上海,金山。

金山6400年前已成陆,全境地势低平,西临杭嘉湖浙水下游,受浙江客水和黄浦江潮水之利,河渠交织成网。区内有上海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漕泾古冈身沙冈,戚家墩、查山、亭林、招贤浜、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金山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建县,距今277年。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镇,穿梭时光沉淀至今,一起走访金山最美的四大古镇,你曾经去过哪几个?

1 枫泾古镇

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

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一处至今保留着小桥流水景象的江南古镇。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这个美丽的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

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其中9处已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建筑多为宫殿式。

枫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都值得一看。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枫泾古镇的特色美食很多,芡实糕,熏拉丝,粽子,枫泾丁蹄,状元糕等,很好吃,尤其值得品尝那带着吴侬软语的韵味美食。

2 张堰古镇

上海,金山区,张堰古镇。一直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却低调的藏身于都市之后,少为人知。

张堰古镇古为赤松里,两千多年前,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隐居于此,从此就有了所谓"留溪"、"张溪"之名。唐代为抵御海潮,建了华亭十八堰,这里作为华亭(上海古称)十八堰之一,所以沿袭堰名,称之为张堰,一直沿用至今。

张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商业文化了,相传历史上的张堰曾客商遍地,商业往来繁忙,民间素有“千年古镇,百年风骚”之说,被誉为“浦南首镇”。2010年12月13日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张堰古镇格局逐渐演化而成。这里历史上曾呈现“东西南北新村密,三里长街跨双桥”的景观。“南湖头商船聚舶,樯桅林立,烟火之盛,甲于一镇,作坊商店鳞次栉比,是金山、平湖、奉贤一带商业汇集之地”因水而生的集市、因水而生的建筑、因水而生的街道,构成了张堰古镇小而精致的院落空间和公共空间格局。

如今的张堰古镇,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包括:石皮弄建筑群,南社纪念馆等等古老建筑。单是大小不一的巷子就多达二十几条。这些建筑物大部分来自明清时期,另外张泾河跟牛桥港在古镇穿过,沿岸风景如同江南水乡一样,美不胜收。

位于新华路139号的南社纪念馆,早在以前曾是姚光居住的地方,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直到现在也有130年历史了,此地房屋总共58间,属于砖木混合结构修建的二层楼。张堰老街古遗址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吴梁三命坊,就在张堰大街花贤路口处,三命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清朝末期,只剩了二柱,后来街道需要扩建,为此再拔去一根柱子,现今也只剩位于南面的一根柱子了。

张堰大街也以东西走向为主,早在古代时,这里拥有数量较多的商号跟银楼、钱庄。虽然如今没有了那时的热闹景象,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布店、修鞋店、粮油店等等店铺。

即便外面的世界再怎么纷纷扰扰,张堰古镇依旧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古朴的建筑,幽秘的园林,清澈的小溪,绚丽的花海,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栓释着张堰的古韵。

走进古镇,感受缓慢时光,随处可见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此处的游客,不只是时光慵懒惬意,更能缅怀历史浮想联翩。

3 朱泾古镇

上海,金山区,朱泾古镇。朱泾乃早期上海西南地区的四大古镇之一,自古商贸繁盛,水乡风情迷人,被誉为“唐代诗僧传禅地、东吴将军封邑地、吴越文化发祥地”。

早在1800年前,朱泾已经由东汉三国大将朱治得名。到了南北朝呢,朱泾已有聚落,当时叫"朱泾里"。到唐代已是较具规模的集市,其中标志就是法忍寺(俗称西林寺),建筑宏伟。法忍寺是著名的船子道场,为纪念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而建。如今船子法忍寺遗址上还有多棵苍劲的百年银杏树、枫杨树,述说着这位唐代高僧的故事和上海佛教史上最轰动的事件。

与许多江南古镇一样,朱泾的进一步兴起也与河道有关。秀州塘是朱泾的母亲河,它北连黄浦江、西接浙江省、南通杭州湾,加上地处古时江南两大重镇松江和嘉兴之间,水上货物转运、船来人往,形成了朱泾这个旧时重镇。

唐代,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泾三十多年的游历,让朱泾有了文化层面的关注度,很多佛教信徒及文人墨客因船子和尚而眷顾了朱泾。船子和尚在朱泾或吟或歌,为人们留下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他没有书稿文字,却被人们口口相传、广流民间,后人记录整理为《拨棹歌》。

明代棉纺织业生产与贸易的兴起,让朱泾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为奠定朱泾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重镇之地位。明宣德年间,朝廷颁布“以布折税”政策,朱泾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农妇们“朝拾园中花,暮作机上纱。夫织不停手,姑纺不停车”。由朱泾加工生产的纺纱用铁锭远近闻名,“朱泾的锭子吕巷车”,其织出的布匹和品种名列前茅,跻身于江南棉纺织业贸易大集镇行列。而朱泾水运便利条件独特,繁荣迅速上了一个台阶,据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万安桥碑记》中记叙,当时朱泾镇已有“居民数千家”之描述。

清乾隆年间至1997年金山撤县设区,朱泾镇曾长期作为县治。清中叶开始,朱泾镇的商业业态拓展明显,油、酱、酒、米和木器、铁器等手工作坊已大量涌现。到了清后期,朱泾镇的油、酱行业脱颖而出,名动江南。

朱泾虽然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数次战乱风波,但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

如今,古镇的东林寺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元至大元年(1308年),一位法名妙因的僧人在朱泾镇修建了观音堂(今东林街),潜心礼佛。1313年法忍寺(西林寺)僧人元智和尚来为观音堂“开山”,不久元智和尚获御赐“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回朱泾,便将观音堂名为“东林禅寺”,一时间远近僧俗纷纷前来,东林寺因此香火日趋旺盛、声名远播。

东林寺以“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为建筑特色,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东林寺还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世界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最高的千佛门和最高室内佛像。

古镇内,吴松棂宅和孙旭初宅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吴松棂宅是一座四开三进两层楼的老建筑,雕梁画栋、粉墙黛瓦,几百年的风雨将其洗练得斑驳沧桑,使得老宅显得凝重厚实,如此完整的三百多年的老建筑,在上海的古镇老街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另有,古船舫遗址,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以及20几处全国普查文物点。

朱泾古镇仍具有旧时风貌,还能看到几条老街及明末、清、民国初期的老建筑。依着市河的北边有一条长街,以杨家桥为界,东为东林街,西为西林街,此外还有南横街、广福街、新汇街、仓桥街等。

市河两岸的街区基本上以老建筑为主,其中部分建筑(包括孙旭初宅)体现出西洋建筑特色,是上海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典型作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朱泾市河两岸的街区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古建筑有多栋。

其中,西林街是朱泾还算完整的一条老街,市河、老建筑、烟纸小店、教堂等等,百姓好像还生活在历史里,好像与邻近百米的朱泾商业区并不相干。西林街上最吸引人的乃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吴家老宅,这可能是朱泾古镇几经劫难而依然保持完整的唯一一个老建筑。

4 亭林古镇

上海金山,亭林古镇。一个诗意的镇名。传说后唐梁陈年间,训诂学大家顾野王曾在此一个土堆的林间筑亭读书而得名。

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镇,交通枢纽,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尤以野王读书堆,元代杨维祯手植树龄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铁崖松,仅存的书法家赵孟頫书有《重修宝云寺记》的子昂碑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极为重要。

早在唐代,亭林这里已经形成市集,至明清两代,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市面繁荣繁华,成为浦南首镇。当时,亭林寺庙香火也十分兴旺。相传后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亭林建有一座1048间的宝云寺,梵宇轩昂,绵延数华里,号称“云间古刹”。

如今,昔日重镇已不复四十多年前的水乡旧貌,市河上有宝云桥、梦溪桥、兴隆桥、工农桥等,沿市河依然存有百十来米长的旧街和老宅,古朴而宁静。其中,宝云桥始建于唐代,民间又叫“四耳朵桥”,因桥面两边分别有两个石柱伸出,就像是四个耳朵。

走在亭林镇的老街,有一种老上海的感觉。水乡人家,古旧老宅,沿河而居的浓浓吴语,老一辈上海生活旧影风姿,在行走中,气息扑面而来。

古镇里有尤其珍贵古老的罗汉松,自从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祯栽种至今,树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江南第一松”,列为市级保护文物。这里如今还兴建了古松园,游览其中,古韵静美。

现今,走进亭林遗址公园休闲揽胜,可感受亭林千年变迁。坐落在亭林街区间的亭林公园,有石雕、土山、悦意亭、长廊、三曲桥等景色,环境清幽,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园内的葫芦池曾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石、玉、骨器等,有的陶器为国内同类遗址罕见。玉器中有九节玉琮,为上海本地出土的节数最多的玉琮。

古镇的亭林书院里,长卷底图将亭林浓厚的人文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里,可以从浩瀚的历史烟云和绵延的文化脉络中,领略亭林不同时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华美篇章。

上海两大家族绵延千年,其中顾家就在亭林。旧时古镇留有东街、南街两条老街,东街历史悠久,两大望族刘家和顾家都居于此,故亭林一直流传着“刘半镇,顾一角”的说法。

顾公广场内的顾野王雕像,右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本,左手按着一堆古老的史书,双眸注视远方,似在思考志书编撰的文理脉络,又像在考虑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

广场东侧,就是著名的读书堆。是他撰写《舆地志》之处。全国性地理总志《舆地志》,是被称为“开中国地学体例先河”的巨著。

此外,亭林镇被部分人熟知,还因为韩寒。亭林镇是韩寒的家乡,他经常在社交平台上提及亭林镇,以及在他导演的电影《乘风破浪》,还在亭林镇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