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详细介绍(故宫难得一见的文物种类)

  • 旅游
  • 2022-10-19 18:02:01
  • 2626

说到故宫、紫禁城,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后宫的妃嫔以及跟她们相关的轶事和精美文物,其实故宫还有很多关于男人的文物,武备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武备类文物也是故宫的特色馆藏,数量颇多、精致奇巧。故宫有自己的武备展馆,今年又和嘉德艺术中心合办《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展出的150件文物有些是首次亮相,有些背后充满故事,有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展览中精美的匕首

乾隆皇上御用马具

弓马骑射

弓马骑射是清朝武备的核心。

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说到:“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晏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

顺治帝在内廷东侧奉先殿前面修了一座射殿,康熙帝多次带皇子在这里射箭。雍正时改射殿为箭亭。乾隆帝还会在此召见殿试最优秀的武进士,并和他们进行切磋。

弓和箭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式,需要根据所用场合、所射猎物进行选择,甚至根据个人的习惯、喜好进行个性定制。我们看眼前的这两把弓,这是康熙皇帝的御用弓,它的外貌和我们常见的弓差别很大。

再来看看这些箭。箭大类可分为鈚(pī)箭、骲箭、哨箭等。鈚箭是最为常见的,用来射杀猎物。其中又根据所射杀猎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箭头。

比如说这个小叉样子的箭头是用来射鱼的。这个前面头是一般箭头后面跟着钩子的是用来射兔子的。还有的箭箭头比较粗,在射老虎等比较大型的猎物时,这样的箭可以加大创口,让猎物在短时间内就失去移动能力。

除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箭头,弓箭的材质也很有讲究。康熙皇上和乾隆皇上都很喜欢桦皮。

大部分的弓箭在出宫围猎的才用得上。很多清宫剧的重要场景都有围猎。比如《还珠格格》中五阿哥一箭射中小燕子;《步步惊心》中角色间的爱恨情仇也靠一次次围猎推进。

关于清代围猎我们最常听的一个词就是“木兰秋狝(xiǎn)”。

木兰是哪里?为什么清代喜欢到这里去围猎?

最初木兰并不是个地名,“木兰”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就是猎鹿的意思。后来经过不断演化,才有了“木兰围场”。“秋狝”简单地说就是秋天打猎的意思,所以木兰秋狝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七、八月间进行。这个季节是射鹿、射虎的最好时候。所以很多文物后和猎鹿和猎虎有关。

乾隆皇上御用的阿虎枪

比如说乾隆皇上御用的阿虎枪。现场看这个阿虎枪真的挺震撼,至少有两米五那么高,阿虎枪枪身为铁质、柄为木制,枪头处支棱出两个角,用来防止刺入过深无法拔出。

这种阿虎枪其实是清代虎枪营的配枪。虎枪营是清代禁卫军之一,于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差不多是六百人,都是八旗中挑选出来的精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每年木兰秋狝的安保工作。

弘历刺虎图 局部

在中国,虎是百兽之王。满族也把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神兽。进行艺术加工的飞虎,更是清代军旗以及武器上常见的图案。

飞虎斧

大阅之制

每年的狩猎既是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也是检阅军队的绝佳机会。

清代的大阅之制最早由皇太极开创。入关后,顺治帝将其正式规定为一种典制,订立“大狩扈从例”,每三年举行一次演武大典。

大阅一般会在京师南苑,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清朝虽为满族建立,但他们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礼制。中原王朝历来奉行“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在检阅军队时所佩剑的类型、所带箭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以符合“军礼”。

大阅和现在的阅兵很像,大体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

阅兵式就是火器营、鸟枪营、前锋营、待卫营等诸多整齐列队,等待皇上检阅。这次嘉德武备展我觉得设计最棒的就是用大阅的“阅兵式”部分。它在整个展览的最中间,你走进这个展区后会看到迎面特别大的“阅武”两个字,你的两边是“八旗士兵”,用衣架把衣服帽子撑起来,每个展柜都代表一个旗的士兵,虽然只有这几个展柜,但配上大阅时的鼓点,你从中间走过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非常震撼,就觉得作为皇上进行大阅,没有最爽,只有更爽。

所谓清朝大阅的“分列式”不像现在那样踢正步,而是各个兵种表现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火炮、鸟枪、骑射、布阵等表演。

乾隆大阅图局部

意大利画家郎士宁等根据乾隆皇上的大阅仪式绘制了一幅图,即“乾隆大阅图”。这幅大阅图纵向约332厘米,横向约232厘米。这幅大阅图上的乾隆皇上差不多29岁,一身专门为大阅准备的戎装,很是英气。

乾隆背着櫜鞬(gāo jiàn),也叫撒袋,这是专门用来装弓箭的袋子。乾隆皇上大阅的櫜鞬都有定式,根据记载一般要用皮革做底,上面用金银线进行刺绣,再镶嵌红、蓝宝石等上面有龙等图案,用上等材料,通过刺绣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非常精美。櫜鞬中装着7支箭,属于两个类型,也符合大阅要求。

櫜鞬

櫜鞬局部

神锋握胜

皇上在大阅时还要佩剑。其实除了大阅,清朝皇上在举行重要祭祀,也就是吉礼中也要“佩剑”,之所以给名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种剑其实是特制的“腰刀”。

那腰刀和剑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腰刀一般比较短,且整个刀背有一定的弧度,因此没有剑那种中轴对称的剑脊,所以刀尖也不在正中。

乾隆皇上把剑和腰刀混用,甚至一些清宫档案中腰刀和剑的名字也常混着出现,是因为清朝,尤其是乾隆皇上对于腰刀的独特需求,他点名制作的腰刀要更长一些,且制作时“不要刀尖子要剑尖子”,所以才有了这些外观和剑比较接近的特制“腰刀”。

这种形制的腰刀在乾隆朝武备中很常见,但乾隆随身佩戴,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佩戴的都叫“神锋剑”,取神锋握胜之意,寓意手握神兵取得军事胜利!

清朝用了150多年的尚方宝剑——遏必隆“剑”

乾隆时期有清廷有多次战争,比如说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准格尔之战;有和外邦的廓尔喀之战等。展厅中“神锋握胜”的单元所展出的文物就和这些军事行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外交事件有关。

廓尔喀弯刀

在这个展厅中你很难不注意到这把刀。这是一把典型的廓尔喀弯刀。刀头呈圆形,似云朵,也叫云头刀。

廓尔喀是清代对今天尼泊尔一带的称呼。雍正时清廷与廓尔喀保持着封贡关系,其后中断。乾隆年间,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分别为1788年和1791年)年,尤其是第二次入侵,由于清廷在西藏驻军不多,廓尔喀军队一度占领了后藏地区,并在扎什伦布寺大肆抢掠。乾隆得知此消息后,命大将军福康安率清军收复失地,清军行军迅速,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廓尔喀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大清,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这一从属关系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被英国控制。

廓尔喀贡刀

廓尔喀手叉刀,形制受到莫卧儿王朝影响

廓尔喀以铸刀闻名,现在这种形制的刀仍然是尼泊尔的国刀,所以在廓尔喀对清廷的朝贡中,刀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物品。乾隆皇帝在御制《题廓尔喀贡刀六韵》中这样评价廓尔喀贡刀:“水断蛟龙薄析兕,光连星斗气如虹”。这次展览展出六把廓尔喀刀,其中有两把刀均是首次出展。

廓尔喀弯刀

除此之外,当年琉球进贡的鲨鱼皮腰刀、沙俄赠送的索林银剑、班禅敬献的天竺风格武备等都很有看点!

琉球进贡的鲨鱼皮腰刀

班禅敬献的天竺风格武备

宝冶凝涛

在大阅展区,最中间有一把刀,为乾隆皇上御用腰刀,名为“太阿刀”。刀刃钢质,牛角刀鞘,髹黑漆,用错金工艺在刀鞘上做出一幅“月下试刀图”。

太阿刀

这把腰刀的铸造非常波折。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让造办处做一把牛角鞘腰刀,准备大阅时随身佩戴。但乾隆皇上对于刀身材质、刀鞘材质、刀鞘图案等都有很高要求,这把刀最终历时七年才完成。

乾隆皇上钟爱各类刀剑,在位期间命造办处打造了120余把御用刀剑(30余把宝剑、90余把腰刀),形成“天““地”“人”三个系列,并进行编号。这把历经七年才完成的刀,乾隆皇上给它“地字一号”的称号。

看了刀,我们再来看看剑。这把外缠黄丝绦带,刃部错金、银、铜三丝组成凤凰、云纹图形。宝剑上有隶书“天字六号”和“飞雀”的剑铭,所以这把剑叫做“飞雀”剑。

乾隆御用“飞雀”剑

这些御用刀剑不仅刃部用材精致,外部也是极其精美。比如说刀鞘会选用鲨鱼皮、金桃皮等;手柄部分会用黄金、玉等多种材质;在柄部和刃部还会镶嵌红蓝宝石等,这些都是只有皇家才能得到的上等物料,很多还是通过外交、贸易才能获得的进口货,比如说:痕都斯坦玉、红蓝宝石等。

镶嵌各种宝石的剑

刀刃及刀柄局部

除了刀剑,乾隆皇上还有很多制作更为精美的匕首。很多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寝宫内、床上都会放置匕首,用以防身。这些匕首不仅用料精细,造型也比刀剑更为多变,尤其是手柄部分,可以融合很多设计。

玉雕花匕首

青玉马首匕首

匕首手柄细节

这个展览是嘉德艺术中心和故宫博物院合办的第四个展览,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平,选取故宫中武备类精品收藏,配合精妙的形式设计,带观众进入一个刀剑如梦的世界,领略了清代的各种武器及与之相关的仪式。

除此之外,这次展出了很多关于康乾时期战争的文物,这些文物非常很少展出。之前一直有几个选题想写写,但因为缺少文物资料就没有提笔,拍摄到它们之后,这些也都可以落于纸上,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青玉制土尔扈特回归册